半島都市報資訊:
![]() |
5年前用來養仙胎魚的池子如今已成了蓄水池 |
“夕釣仙胎魚,蓑笠依修竹!边@是清代詩人王大來《詠北九水》一詩中的詩句,意境之美,為嶗山人所自豪。仙胎魚,是生長在嶗山白沙河清澈水流中的一種奇特珍貴魚類,為別處沒有,傳說乃是仙人拋撒人參種子于水中所化。多年來,嶗山河流中興建水庫、攔河筑壩以及河水污染等因素,使嶗山仙胎魚賴以生存的回游通道中斷,處于瀕臨絕跡境地。5年前,當地有關部門大張旗鼓地開始挽救仙胎魚的行動,一時間,“仙胎魚‘游’上市民餐桌”等報道屢見報端,市民翹首以盼。為更多地了解仙胎魚,半島都市報將發起仙胎魚尋訪活動,如果你有和仙胎魚有關的故事,或者了解更多的線索,可撥打電話80889346,或者聯系QQ94742963。
挽救:育苗20萬尾沒能上餐桌
2004年,嶗山區海洋漁業局通過媒體發布消息稱,瀕臨絕跡的仙胎魚育苗及養殖技術研究項目在該區已開始實施。據當時媒體報道,項目基地的育苗和繁殖試驗都已經成功 ,正按照計劃,逐漸將一定數量的仙胎魚放回嶗山的河流和山澗中,讓仙胎魚重新回歸大自然。
9月13日下午3時許,記者來到位于嶗山區沙子口街道流清河社區后山頂上的嶗山中草藥種植基地,這里的“曾用名”是青島流清河仙胎魚養殖基地,如今卻早已看不出任何關于仙胎魚的痕跡。
這里的負責人劉明告訴記者,2004年,他在嶗山區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投資40多萬元建立仙胎魚養殖基地,人工培育、養殖仙胎魚。當時媒體引用有關部門專家觀點稱,“仙胎魚將告別只能在河流和山澗中成長的歷史,走上市民餐桌!
據他介紹,該基地共養殖了兩批各10萬尾仙胎魚,第三年就“荒廢”了。即便是養殖的這20萬尾,也并未能讓普通市民開開眼。
是什么原因讓“挽救行動”失敗呢?記者采訪中了解到,主要原因是仙胎魚養殖成本高,成本和價格不成比例。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關鍵原因,那就是仙胎魚的天性:當年生當年死。劉明說,一般仙胎魚從2月份開始育苗,而到了9月~10月份,成年仙胎魚就要開始產卵,之后就會自然死亡。而8月~9月份很少有人會買仙胎魚,“來不及賣出去,只能眼睜睜看著大量死亡!睋,目前嶗山區已經沒有研究或人工培育、養殖仙胎魚的機構,“挽救”行動悄悄收場。
尋訪:驢友登山曾偶遇仙胎魚
清同治版《即墨縣志》記載:“仙胎魚出白沙河,從九水來,山回澗折……”由此可見,北九水和白沙河是仙胎魚的“老家”。
9月11日,記者來到濱海大道北宅段大嶗村附近,濱海大道從這里跨過白沙河。“小時候天天去捉,從來沒拿它們當過寶貝!”大嶗村70多歲的李大爺惋惜地說,“現在河水都斷流了,它們哪還會有活路?”老人告訴記者,仙胎魚每年初春時成群結隊地由海中游入白沙河,秋天便開始產卵,并在初冬時帶領小魚游向大海,等待第二年再回來,F在白沙河只在汛期才有流水,仙胎魚的遷徙路被阻斷。
9月14日,記者在北九水遇到了71歲的李衍遨老人,他告訴記者,仙胎魚在九水雖然消失多年,但在九水的溪流中 ,卻有另外一種野生小魚,身形、習性等各方面與仙胎魚頗像。當地人一直認為,這種魚就是最初被攔截在山上下不去的仙胎魚生出的變種。
據半島網網友“騎馬看!敝v述,今年6月6日,他和5位驢友在大河東集合前往北九水。行至一處大石下的水潭旁時,發現水潭里有兩個魚群,每群有二、三十條光景。經當地人仔細辨認,那些就是嶗山仙胎魚。
溯源:河流建水庫有“家”難回
仙胎魚,素有“嶗山中華鱘”之稱,屬于香魚科,是溯河魚類在嶗山山脈的一個罕有種群。據李大爺介紹,在他的印象里,仙胎魚身形似梭長不過尺,最大的體重也不超過四兩,脊背淡青,鱗細,嘴大,唇如豆瓣。
有過2年養殖仙胎魚的往事,雖然沒有最終取得成功,但對劉明來說,這段經歷讓他積累了大量關于仙胎魚生活習性方面的經驗 ,現在他也可以說是個“仙胎魚專家”。
劉明分析認為,以前在嶗山流入大海的河流中,仙胎魚非常普遍,近年來過度捕撈、河水污染等,都是造成仙胎魚頻臨絕跡的原因,但最根本的還是嶗山河流上大大小小水庫的修建。水庫的修建,把河水徹底地截斷,下游大多數時候就是干涸的河道,使嶗山仙胎魚賴以生存的回游通道中斷。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