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資訊:
![]() |
卸下海鮮的小船緩緩駛離碼頭,晨曦中碼頭漸漸安靜。 魚販們在挑選海魚。 在這嘈雜的環境中,襁褓中的孩子趴在母親背上酣睡。 漁販們圍著一箱箱不同種類的海鮮稱斤論價。 趕早的市民也來搶鮮。 |
凌晨2點多,當大家還在酣睡時,南澳水產碼頭早就打破寧靜開始轟鳴了。在一聲聲的號角聲中,出海的漁船載著豐收的喜悅陸續歸來,碼頭燈火通明,漁民們開始了忙碌而快樂的時光。
隨著一艘艘漁船的陸續靠岸, “漁販”們開始忙碌起來,爭搶著看“鮮”,一番稱斤論價后,有適合自己經營的就馬上要走,一箱箱不同種類的海鮮載上了車,消失在暮色中。岸上一個和網球場差不多大的集市,聚集著近200位漁民、漁販以及搬運工人,他們抬的抬、扛的扛、推的推,在燈光下川流不息;地攤擺著九節蝦、墨魚、帶魚、魷魚、紅杉魚和一些不知名的小魚,趕早市的市民在一起砍價、過秤,人聲鼎沸。在這嘈雜的環境中,襁褓中的孩子卻趴在母親背上酣睡,“家里沒有人帶,擔心孩子醒來哭鬧。”母親回頭看著熟睡的孩子露出笑容,漁民們數著辛苦掙來的錢,笑容在臉上蕩漾開,原有的疲憊一掃而空。天漸漸亮起來,星星和月亮漸漸隱去,卸下海鮮的小船也緩緩駛離碼頭,晨曦中碼頭漸漸安靜,漁民們也進入了夢鄉。
南澳水產碼頭是南澳現存碼頭中最大、最熱鬧、交易量最大的碼頭,特別是在6、7月的捕魚旺季,每天的魚、蝦成交量都在60噸以上。“每晚能下三次網,每次能打上百斤魚。”剛從一艘漁民上下來的小廖說,他這一隊船上的人都是來自重慶,幾十個老鄉組成一個船隊,每隊船有十艘左右,分為五組,兩艘為一組,一起出海,船分公母,公船負責下網收網,母船負責將魚分類,拖網的時候一起拖,而捕蝦的船有一只就夠了。小廖雖說是個新船員,但幾個月的捕魚生活儼然讓這個小伙子成了捕魚的行家。他說,自己過去在江上打過魚,但是江上打漁和海上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海上無風三尺浪,暈船是每個人必過的關。“雖然每次臺風天氣都會有預警,可以在港灣里避風浪,但海上刮大風的日子還是常有的,一百多噸的船經常被吹得東倒西歪,海浪高的時候蓋過十幾米高的船,所以捕魚人的腳掌都比一般人要大,這樣才能在顛簸的甲板上站得穩。”小廖笑著說。
南澳碼頭的漁業發展歷史悠久,南澳漁民幾百年來靠海為生,對海產生了深厚的熱愛而又敬畏的感情。漁民的生活和普通人有很大的差別,一般是下午三四點漁船出海,駛入深海待船上雷達檢測到魚群后開始下網,150多米長的網,需要兩艘船十幾個人十多分鐘才能完全布好,然后便是漫長的等待,凌晨1點多收網靠岸,兩三點忙完后才能休息,這便是漁民一天的作息。有時早上結束工作后,還有些零散的活要干,比如結繩、織網、曬網等,看似簡單,其實都是力氣活。
有著40多年打漁生涯的郭老伯告訴記者,他出生在南澳,祖祖輩輩都靠打漁為生。但如今,郭老伯已經將眼光轉向了旅游業,他不再靠拖網打漁為生,而是專門接送游客觀光,悠閑地掙錢養老。“上世紀80年代這片海域的捕魚船很多,還有來自汕尾和海南的船隊,下網拖魚和下鉤釣魚的都不少,幾千個鉤子每個上面穿一只蝦,用來釣紅衫魚,費時費力,所以紅衫魚很貴。”郭老伯說,現在近海的魚已經不多了,捕魚人通常要到很遠的深海去,但南澳水產碼頭仍是深圳現存的比較繁華的碼頭之一,每天來交易的都有近千人,為深圳很多餐廳供應海鮮。他坦言,現在的漁民比起自己當年要幸福多了,當初自己日夜隨船海上漂泊,風里來浪里去,上無片瓦,下無地基,天天都沒隔夜糧。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漁船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