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長江日報資訊:松鼠鱖魚、清蒸鱖魚、紅燒鱖魚……眼下,臨近年關,江城婚宴、商務宴席持續增多。與“貴”諧音的鱖魚,成為我市餐飲酒店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招牌菜”。
“酒店日均消費鱖魚至少200條,周末高峰期得四五百條才夠用”。昨日,小藍鯨酒店產品總監楊春生告訴記者,鱖魚來自國內各個地方,其中兩廣、湖南占半數以上。
艷陽天酒店有8家分店。采購經理余景榮說,單店每日需要鱖魚150條左右,本地鱖魚只在冬季有兩三個月上市期,其他時間都從廣東地區采購鱖魚。
楚天盧酒店的鱖魚全部從湖南采購。負責人盧永良介紹,市場上將1至1.5斤的鱖魚稱為“標鱖”,價格最貴。由于標鱖量少價高,一些酒店索性將其剖成兩半當做兩份賣。
漢產鱖魚一度占全國出口40%
鱖魚為肉食性魚類,營養豐富,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近幾年,在武漢市場,貴的時候可以賣到四五十元一斤。每年冬季,由于本地鱖魚集中上市,價格下跌,每斤也可以賣10多元,價格是普通魚類的數倍。
武漢市水產科學研究所所長曾可為回憶,武漢譽為“百湖之市”,養殖水面眾多,野生鱖魚資源豐富。上世紀80年代,漢產鱖魚一度占全國出口量40% 。80年代末,“出口一斤賣20美元,一個月工資只能買半斤”。
武漢水產科技推廣培訓中心負責人況開河介紹,近些年,鱖魚消費量逐年增長,漢產鱖魚逐漸自給不足,近年每年需從廣東等地外調上千噸。
什么原因阻礙了鱖魚產業長大?況開河指出,上世紀90年代前后,國內鱖魚人工繁養技術取得突破,廣東等地鱖魚產業迅速發展,后來居上。而本地漁民沿襲10多年的套養模式,比廣東等地的規模養殖模式畝產相差上百倍。
在國內魚市打拼20多年的大東門水產集團董事長陳忠生介紹,廣東漁民對鱖魚實行主養模式,利用海洋餌料密集養殖,成本低,鱖魚實現周年上市,畝產量可達近2000斤。加之民間資本充沛,大規模投資產生規模效應,鱖魚產業迅速領跑全國。
據市農業局統計,全市年產水產品40萬噸左右,其中“四大家魚”占65%,鱖魚年產量僅2800噸。
況開河介紹,武漢40萬畝精養魚池,以養殖“四大家魚”為主,鱖魚只是少量套養。
小農意識妨礙了武漢鱖魚引進新模式。況開河指出,三年前,武漢鱖魚種苗規模化養殖獲得成功,餌料魚問題也得以解決,水產科技推廣培訓中心曾到市郊各區鼓勵漁民實行鱖魚主養模式,免費開展技術指導。但主養鱖魚每畝需投入上萬元,絕大多數漁民嫌投資風險太大。目前,全市實行鱖魚主養的魚池仍不到1000畝。
據悉,為了帶動農民養殖鱖魚致富。去年開始,我市每畝補貼1000元,推廣鱖魚標準化示范養殖技術,套養鱖魚畝產可達10多斤,比以前提高5倍以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