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4-4-11)南方漁網訊 港口區光坡鎮新興-紅沙萬畝大蠔養殖基地蠔民們又迎來新一輪的大豐收。
3月11日,該基地最大的養殖戶趙顏在她家蠔排上喜上眉梢地告訴記者:“我的大蠔賣完至少可收入80萬元。”她的背后,仿佛攤開著一幅令人心曠神怡的“海上莊園圖”———兩年前自治區黨委書記曹伯純考察指導過的紅沙村,逐漸形成了由生態型的農業、莊園式的農村、倉廩實的農民構成的“三農”新景象。
生態型的農業。該基地1997年開始從傳統插柱式養殖轉變為筏式吊養,提高科技含量和養殖效益,逐漸形成規模養殖。目前,基地的投資養殖戶達493戶,養殖面積1000公頃。吊養一畝大蠔成本投資為4萬元,養殖期一年,產值可達8萬元,利潤達4萬元。乘船穿梭于萬畝蠔場,展現在記者眼前的是:海島有山羊、蠔排有大蠔、網箱有鮮魚、排上有狗吠、海上白鷺飛。這種海灣全生態標準化養殖業引人關注。
莊園式的農村。萬畝蠔場將新興、紅沙兩個村連成一片“海上莊園”。“嘩嘩”的自來水直通蠔排的海上人家,還有“海上流動商店”專為養殖戶運送日常用品。
而濱海的“紅沙新村”已動工興建,蠔民的人居環境將大為改善。港口區黨委、政府以優勢產業帶動旅游業,引來防城港市綠島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開發旅游,推出“十里蠔街漁家樂”海上休閑旅游項目,一個集吃、住、行、玩、購等功能為一體的莊園式海濱村莊有望在今年“十一”黃金周前形成。
倉廩實的農民。養殖基地給當地群眾帶來了很大的經濟實惠。古人言“倉廩實而知禮節”。紅沙村和新興村都被評為港口區村民自治模范村。作為村民致富帶頭人的鄭榮輝當選為防城港市人大代表,紅沙村支書黃積林家世代守護海邊的萬鷺山,被評為全國“愛鳥之家”,該村曾被評為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
采集:姜玲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