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南京日報資訊:不“吃葷”的螃蟹長不大。但蟹農大量捕撈“小雜魚”或者投放冰鮮小雜魚后,又會造成魚類資源損失和池水污染。昨天,一項“蟹生物飼料”新技術通過市科技局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今后養螃蟹將不用再靠“小雜魚”喂了。
據介紹“吃葷”的螃蟹質量好、發育快、上市早。長期以來,我市蟹農主要采取“投喂小雜魚”輔以”傳統顆粒飼料”的養蟹方法。小雜魚作為魚類幼魚被大量捕撈之后,對魚類資源的保護極為不利,另一方面,投喂后對池水、池底泥造成污染日益加劇,造成河蟹發病率逐年增高。
去年,北京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聯合高淳縣水產局,在固城湖開展了“BGB河蟹生物飼料在養殖中的應用研究”。
“新飼料將豆粕、棉粕、菜粕、蝦殼,以及雞腸等屠宰下腳料,經高溫快速發酵,形成小分子生物蛋白,可增強河蟹的營養吸收能力、抗病能力,同時減少殘餌污染。”技術人員告訴記者,與此同時,新飼料經過螃蟹消化排泄后,還能有效分解底泥附近的總氮、總磷,從而明顯改善水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