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黃海”系列對蝦推廣增速———中國對蝦新品種健康養殖技術協作網絡成立
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在山東青島組織召開了“中國對蝦新品種與健康養殖示范推廣”會議。會議內容包括中國對蝦養殖技術培訓、養殖模式交流成立以及技術協作網絡等,黃渤海地區四省一市的國家蝦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部分漁業技術推廣站和龍頭企業負責人等60余人,黃海水產研究所王清印所長、趙法箴院士及部分科研人員應邀出席了會議。
會上,王清印所長和趙法箴院士回顧了幾十年來中國對蝦養殖產業發展過程,介紹了“黃海1號”和“黃海2號”中國對蝦選育的歷程,分析了制約對蝦養殖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并提出了今后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的重點內容。研究員李健、孔杰和黃絰等分別針對中國對蝦新品種選育、對蝦健康養殖模式和關鍵技術措施等進行了技術講座,同時結合養殖現狀對中國對蝦養殖業面臨的問題、發展對策以及發展前景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
會議宣布成立中國對蝦新品種健康養殖技術協作網絡,推舉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為理事長單位,王清印任理事長,另有副理事單位19家。
為培育我國對蝦新品種,從1997年開始,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所的科技人員就在國家“973”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攻關)計劃、農業科技跨越計劃以及省、市等一系列科技計劃的支持下,歷經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培育出了中國對蝦“黃海1號”新品種。2004年,中國對蝦“黃海1號”作為我國第一個人工培育的海水養殖動物新品種,通過了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2006年被農業部確定為水產主導推廣品種,2007年“中國對蝦黃海1號新品種及其健康養殖技術體系”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有力推動了我國對蝦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加快了中國對蝦新品種和養殖模式的推廣,加速了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保障了我國中國對蝦養殖產業穩定、持續、健康發展。
此次會議,為搭建“以科研機構和高校為技術依托,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中國對蝦養殖技術平臺,為加快中國對蝦“黃海”系列新品種的推廣,提高廣大養殖業者的養殖技術水平,實現農民增產、增收起了有力地推動作用。參與者的養殖熱情受到很大鼓舞,紛紛表示明年將增加中國對蝦“黃海”系列新品種的養殖面積,并要求與黃海水產研究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
鏈接:對蝦是我國特產之一,中國對蝦是全世界20多種對蝦中經濟價值較高的一種,主要產于我國黃海和渤海,素以品質優良而深受國際市場的歡迎。20世紀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我國對蝦養殖業,包括人工培育對蝦苗種的數量和養殖對蝦的產量,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其中中國對蝦的養殖產量占到全國對蝦養殖總產量的70%以上,是我國海水養殖中最有代表性的產業之一。
我國海水養殖動物第一個新品種———中國對蝦“黃海1號”的推廣給我國海水養殖業注入了新活力。河北省水產開發總公司自2006年開始引進“黃海1號”中國對蝦在唐海示范養殖面積9023畝,當年便喜獲成功,平均畝產43.5千克,養殖成功率高達88.7%。隨后逐年加大了新品種的推廣力度,2009年共培育“黃海1號”越冬親蝦20000尾,繁育優質苗種5億尾,示范推廣養殖面積近11萬畝,實現平均畝產69.3千克,每畝創收2420元。青島市寶榮水產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因地制宜,先后引進、建立了多種提高“黃海1號”中國對蝦養殖成功率的養殖模式,包括高位池養殖、跑道式工廠化養殖、多元生態養殖、生物絮團生態健康養殖和節能減排生態養殖等,養殖成功率均在70%以上。2008年該公司養殖的無公害“黃海1號”中國對蝦,被認定為奧運會奧帆賽指定產品。日照對蝦綜合試驗站聯合日照市海辰水產有限公司實行蝦、蟹、貝混養模式,混養“黃海1號”中國對蝦面積近萬畝,總體效益達每畝5000元左右,2009年采用建立的高標準養蝦池進行中國對蝦精養高產試驗,產量高達每畝300千克。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