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來,我市連續遭遇低溫寒潮天氣,灘涂養殖、池塘養殖和工廠化養殖都不同程度遭受凍災。為抵御低溫,威海灣的養殖戶正在將黃花魚轉移到大棚內飼養。(資料片)
圖為榮成俚島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養殖場分公司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受災鮑魚的殼。
入冬以來,我市連續遭遇低溫寒潮天氣,灘涂養殖、池塘養殖和工廠化養殖都不同程度遭受凍災。據市海洋與漁業局及民政部門初步統計,截至1月21日,全市海產品養殖受災面積8407公頃,經濟損失約4.97億元。
由于缺少水產養殖保險,巨大的經濟損失只能由他們自己來承擔。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無論是養殖企業還是養殖戶,他們最大的期盼是,在災害來襲之前,水產養殖業能否提前系上“安全帶”?
保險缺失 水產養殖業“靠天吃飯”
2月3日下午,記者在榮成俚島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養殖場分公司一個車間內看到,鮑魚隊的一名工作人員正在朝編織袋里裝一批死亡的鮑魚殼。“前段時間持續的低溫天氣,導致筏式養殖的鮑魚、毛蛤大批死亡。”養殖場分公司經理曲廣膠指著堆放在墻角的一袋袋鮑魚殼痛心地說,光這些鮑魚殼,他們就收拾了30余噸。
曲廣膠告訴記者,這些鮑魚他們在海里已經養殖了兩年,單個重量有50克,市場售價每公斤420元至440元。鮑魚被凍死之后,連殼帶肉只能賣到每公斤74元,有些鮑魚只能賣殼。在這次持續寒潮中,該養殖分公司養殖的3000籠鮑魚90%被凍死,另有4億至5億個毛蛤被凍死。由于海水溫度提升緩慢,養殖損失仍在擴大。
2月6日,曲廣膠告訴記者,當天早上,他們組織人員出海查看僅剩下的100多籠鮑魚生長情況,原本認為這些鮑魚沒有問題,沒想到每10公斤鮑魚中,死亡鮑魚仍達3.5至4公斤。同時,毛蛤仍在大批死亡。據該公司保守估算,這次低溫天氣造成的經濟損失已逾千萬元。
“本想今年能發個財,誰也沒有想到會遭遇這么冷的天氣。”曲廣膠說,往年冬天也會遇到寒潮,但像今年的持續寒潮確屬罕見。他說,在自然災害面前,靠天吃飯的水產養殖業顯得極其脆弱。
俚島是我市重要的水產養殖大鎮,該鎮漁業生產總值去年達到56個億。該鎮分管漁業生產的人大副主任許兆堂告訴記者,該鎮共有6家企業不同程度受損,截至1月17日,全鎮經濟損失達1046萬元。
許兆堂說,海上養殖風險很高,在歷年的自然災害中,今年遭受的損失并不是最重的。有一年遭遇臺風襲擊,養殖區的一些海帶架子全部被掀翻,直接經濟損失達幾千萬元。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作為全國有名的漁業大市,我市水產品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20。然而,當前卻沒有一家商業保險介入水產養殖,養殖企業和養殖戶基本上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
遭遇海冰災害 保險需求更迫切
這次持續降溫天氣和海冰災害,讓人們再次感受到水產養殖業“靠天吃飯”的無奈,對行業保險的期待更加迫切。
“現在玉米、小麥,甚至蘋果都有政策性保險,唯獨水產養殖業沒有。”曲廣膠說,假如他們養殖的鮑魚或者毛蛤也有保險的話,在這次低溫中,損失就能少一些。他坦言,如果哪一家商業保險公司能開展水產養殖保險業務,即便是保費相對高點,他也要辦理,畢竟海上養殖風險高,說不定哪一年就會遇到自然災害。
文登市灘涂養殖開發公司經理張濤承包了五壘島外圍的1.2萬畝灘涂,主要從事毛蛤、牡蠣和雜色蛤等貝類養殖。在這次海冰災害中,該公司史無前例地損失了800萬元。3日上午,張濤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從事灘涂養殖14年,也曾想過為自己的企業辦理保險,但迄今為止,沒有一家保險機構愿意為水產養殖辦理保險。
張濤清晰地記得,2004年的一場大暴雨,給灘涂養殖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當年,他曾與文登市一家保險公司負責人探討過,想為1.2萬畝貝類養殖辦理保險,但對方告訴他沒有相關的險種。
經歷了這次突如其來的海冰災害后,張濤說,他想為水產養殖辦理保險的愿望更加強烈。過年之后,張濤還要找有關商業保險機構,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為灘涂養殖買上一份“保險”。
當天,記者從市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全市沒有一家商業保險為水產養殖投保,更沒有相應的政策性保險。
據了解,在漁業領域中,僅有山東漁業互保協會在我市進行了互助保險探索實踐,但在我市承包的范圍僅限于漁船和漁民。來自山東漁業互保協會威海辦事處的統計,去年,全市承包漁民、漁船分別為1.6萬人次和2300艘,收取的承包費為5200萬元。當年理賠漁民325人,漁船1700艘,理賠資金為2300萬元。
水產養殖業成“燙手山芋”?
記者了解到,漁業、水產養殖業因為風險太大,目前已成為商業保險公司不愿碰的“燙手山芋”。
而實際上,早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曾推出險種,全面為對蝦、海參、海帶以及魚等海上養殖進行過承保,但到1993年,由于種種原因,又全線退出這一市場。
2月6日,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威海分公司辦公室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當時退出市場的主要原因在于風險過高,包括自然風險和道德風險,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不易查勘。
“現在已在部分市區推出了母豬能繁保險、玉米、小麥等多項農業政策性保險,唯獨沒有涉足水產養殖。”這名負責人表示,水產養殖保險不是不可以做,關鍵是看政府如何協調。
保險界業內人士介紹,造成水產養殖保險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一是水產養殖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存在巨災風險;二是水產養殖戶比較分散,在投保上沒有專門的部門進行組織,保險業務在實施過程中難度較大。此外,水產養殖戶以前參保意識也不高,而且不少養殖戶將資金全部投入養殖,保費支付能力有限。于是,水產養殖保險市場形成了保險機構不敢保、水產養殖業者投不起保的尷尬局面。而這正是水產保險養殖業務無法開展的最大難題,如果財政補貼能在這方面給予適當的補貼,就能大大提高商業保險公司設保和漁民參保的積極性。
對此,有專家建議,開展“水產養殖保險”首先要建立法律保障,為水產養殖業建立一套科學的風險保障措施。在完善“政府引導、漁民互助、財政補貼、協會運作”政策性漁業保險制度的同時,要逐步探索形成“養殖戶投保+政府補貼+商業保險公司承保”的商業運營模式。
水產養殖險開始“破殼”
去年11月,山東省水產養殖漁業政策性互助保險試點在東營市墾利縣啟動。這標志著中國水產養殖保險市場尤其是海水養殖保險市場正在被打破。
2月6日下午,記者連線山東漁業互保協會東營辦事處主任康瑞祥。據他介紹,此次試點,確定由山東省漁業互保協會為承保方,中國漁業互保協會與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分公司為再保險方,以池塘養殖海參及養殖育苗大棚為互保標的,對東營市英華漁業有限公司等11家墾利縣漁業企業進行互保。康瑞祥告訴記者,該縣共參保海參池塘800畝、海參育苗車間3000平方米,保費共計20萬元。其中,東營市政府補貼20%,山東省漁業互保協會和中國漁業互保協會分別承擔10%的補貼。
“因為是試點,我們沒有對海參進行承保,只是對池塘和廠房進行承保。”康瑞祥說,隨著試點的不斷深入,互助保險還將在海參、對蝦、大閘蟹等養殖領域和工廠化、池塘、底播等養殖方式全面鋪開。
作為漁業領域一支重要的風險保障力量,中國漁業互保協會一直致力于為現代漁業建設提供全面的保險保障服務,經過15年的探索實踐,為漁業乃至農業積累了豐富的保險經驗。
據了解,2004年,中國漁業互保協會在沿海和內陸重點漁業養殖區進行了水產養殖保險的調研和考察。2008年6月,中國漁業互保協會與大連獐子島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了保額為1億元的海水增養殖保險協議。
據中國漁業互保協會負責人介紹,雖然政策支持力度不夠、法律制度缺失等問題,中國漁業互保協會開展水產養殖保險還存在諸多困難,但我國漁業養殖服務的“堅冰”已經在逐漸打破。這位負責人表示,中國漁業互保協會的健康發展,不僅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補貼資金上予以支持,還需要建立國內農業保險的風險分擔機制。
而據記者了解,世界主要漁業國家和地區的漁業保險大都為政策性保險。政府不僅部分“埋單”,還實施積極的干預和管理。在韓國,韓國政府把全國的水產養殖分為12個區,不同的養殖區風險不一樣,故賠付率不一樣。而政府最高補貼達到60%。目前,韓國漁業保險已成為漁業產業政策的一個重要支柱。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