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船丁魚的小魚仔在全國各地都有,但別的地方的船丁魚純粹是因為長得像造船的船釘而得名,而柳江河里的船丁魚,則是因為它有一個特殊癖好——喜歡叮船。柳州人用它做出一道菜肴——酸筍黃豆船丁魚,別有一番滋味。
故事:
制法:
船家“開創”出經典菜
用酸筍和黃豆來烹制船丁魚的做法,最早源自柳江河邊的船家。
在過去的千百年里,柳江河里產量第一的魚,要數一種總在小船四周游走的小魚仔。這些魚小的不足小指,大的也不過一兩指,常常叮啄附著在船身上的青苔、水草為食,叮船魚、船叮魚因而得名,只是流傳到如今,它們的名字也被同化了,也叫船丁魚。
船丁魚還有一個特點,那便是捕到即死。船家有時捕到太多的船丁魚,一時吃不完也賣不完,就得想辦法保存,久而久之,鹽腌、臘制這些方法都被發現不靠譜。最后,柳州特產的酸筍成為首選配料,經過多年改進,酸筍黃豆船丁魚成為柳州市的經典菜之一。
說起柳州的船家,多年以前大多集中在柳州城西門以外的江邊,千百年來一條小路沿江而行,小路兩邊盡是打魚為生的船家,小路因而得名“打漁路”。在“打漁路”上,每到吃飯時間,總會飄散著酸筍黃豆船丁魚的香味。
多年后,小路根據諧音改成“雅儒路”,酸筍黃豆船丁魚也因此粘上不少儒雅之氣。
制法:
先炸后燜“柳味”足
提起酸筍黃豆船丁魚這道菜,不少柳州人都會因其濃濃的“柳味”而垂涎三尺。
酸筍黃豆船丁魚的制法其實并不復雜,說白了就是先干后濕。柳州市餐飲業資深人士倪銚陽介紹,先把船丁魚炸干,再用酸筍和黃豆一起燜,就制成這道菜了。在過去,船家做菜的油水少,甚至直接用干鍋把魚煎熟后再燜,油水雖少,但同樣“柳味”十足。
此菜的“柳味”除了來自柳江的船丁魚外,佐料酸筍也是其中的關鍵,小小的船丁魚炸得再好,若沒有“正點”的柳州酸筍加上黃豆一起燜,其“柳味”也會蕩然無存。
傳承:
小小船丁魚貴比鱸魚
此前的酸筍黃豆船丁魚多集中在雅儒路段,到了改革開放初期,在柳州的沙街一帶,則是這道菜大放異彩之處。直到上世紀90年代,這道菜仍是柳州人的最愛。但是最近幾年,卻很少見到它的影子了。
餐飲業內人士倪銚陽告訴記者,由于船丁魚是野生魚,很難養殖,且有離水即死的特點,最近幾年已經很難在市場上見到了。為了保留這道菜,他找遍了柳州的大小市場,歷時好幾個月,才在柳州市較偏遠的雞喇碼頭一帶,找到捕這種魚的船家。
“別看這種魚不大,目前市場上新鮮的船丁魚賣得比鱸魚還貴!”倪銚陽說,酸筍黃豆船丁魚很能勾起人們久遠的“柳州記憶”,目前是個有價也有市的菜,只是原料非常難找,讓各酒樓食肆都干著急,食客更是只能看著菜譜干流口水。
今報記者許如君 策劃統籌:劉凱
圖為一道烹制好的酸筍黃豆船丁魚。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品種介紹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