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生物“活化石”人工也能養 ——康縣“娃娃魚”養殖見聞
春日,走進康縣大灣里村鑫興大鯢養殖公司,幾排平房掩映在綠樹之間。平房就是養殖室,在一片漆黑的養殖室,循著手電光望去,大小不一的水池錯落有致,每個水池一根水管,細細的山泉水緩緩流進水池,水池里慢悠悠滑動的是被稱為生物“活化石”、俗稱“娃娃魚”的大鯢。
大鯢身體扁平,頭寬而圓,口很大,眼極小,尾部側扁,四肢短小,前肢很像小孩的一對小胳膊,棕褐色的背部綴有大小不等的云斑,神態憨厚可愛。“這是國家的寶貝,也是咱康縣人的驕傲,這種養殖方式屬于仿生態模式,大鯢喜歡黑暗的地方,每天只喂食一次。”公司負責人李仲孝指著一條一尺多長的大鯢介紹道。
李仲孝告訴記者,他和同村的周定軍是康縣最早人工養大鯢的,2002年,他倆以一頭耕牛換回兩尾大鯢,在家中開挖一個小池子精心喂養。這之前,誰都沒有養過,都有點擔心。“我們多方奔走,查閱資料,外出考察學習,尋求中華大鯢的人工養殖技術。在水產站科技人員的指導下,經過一年探索,2003年成功孵化出幼苗。”
據李仲孝介紹,從2003年至2009年,他和周定軍連續6年取得了穩定的孵化技術,彌補了甘肅省人工馴養大鯢的空白,省上還頒發了有關許可證。目前公司有兩個養殖場,存塘種鯢134尾,幼苗5000尾。在他倆的帶領下,三河鄉大灣里、石碑嶺、秧田壩等9個村有20多戶人家養殖大鯢,全鄉人工繁育幼苗量已有1.3萬尾。為了擴大養殖規模,公司通過“公司+農戶”的形式,向農戶提供幼苗和技術服務,農戶散養后再由公司統一回收。
大灣里村一位鞏姓的小伙子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養娃娃魚既不要多大的場地,又不費多少勞力,娃娃魚主要講究水質和空氣質量,飼料上沒有特別講究,幼苗吃的是河里的蟲子,只要到河里撈就行了,娃娃魚平均每年長1公斤多。2008年開春,他花3.1萬元在鑫興大鯢養殖公司買回100尾幼苗,在家里修水池喂養,去年秋天出售后,賣了6.3萬元,除掉成本,純收入3.2萬元。
康縣水產站站長萬守春告訴記者,大鯢因“唔哇、唔哇”的叫聲似嬰兒,俗稱“娃娃魚”。康縣是典型的北亞熱帶氣候,境內山大溝深,溪流密布,境內不少暗河中有大鯢出沒,過去在大鯢保護上,一直采取管死的辦法,禁止捕殺、販賣大鯢,也不準個人養殖大鯢。這樣一來,不僅野生大鯢保護的效果不盡如人意,而且種群數量恢復緩慢。前幾年,國家出臺政策,允許人工飼養大鯢,其子二代以上還可以上市交易,國家每年放生一定數量的大鯢,每尾補助超過600元。全縣大鯢人工養殖發展迅速,在保護大鯢規模的同時,也為當地農戶找到了一條致富路。目前,全縣三河、銅錢、陽壩等7個鄉鎮大鯢養殖戶有107戶,存塘幼鯢3萬余尾,種鯢1170多尾。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