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抽干水的魚塘內,挖掘機正逐片進行清淤。春光明媚的季節,湖北仙桃市胡場鎮南嘴村漁民正忙碌著“洗池”,將常規養殖魚塘改成網箱養鱔,5月好進鱔魚苗。
村黨支部書記付左坤告訴記者,漁民們的“調整”熱情來自于身邊的“典型”示范。去年,1組村民付衛兵貸款3萬元,網箱養鱔150口,賺得10多萬元,建了小樓房,今年,他準備養鱔300多口。在他的“示范”下,村里的其他漁民紛紛效仿,將常規養殖改成網箱養鱔,全村共有20多戶漁民到村里報名、登記,要幫忙組織貸款。
看身邊人、算對比賬,漁民們水產結構調整方式多樣,各打各的特色牌。南嘴村2組的付還遠養魚20多年,8年前,他在13畝魚塘內搞起甲魚專養,他堅持每天早上騎車到一些魚池邊撿死魚,回來喂甲魚,投入少、產量高,年年收入頗豐。在他的帶動下,全村共有近20戶漁民準備搞甲魚專養、混養。
針對漁民們的養殖調整勢頭,鎮里適時開展了送技術下村活動。鎮農辦聯合農技站、水產站定期在各村組織講座,由鎮農業、水產專家講解技術知識,提升農民種養殖水平。請養鱔專家、養魚能手現場講課,用鮮活的例子激發了群眾優化養殖品種、采用科學技術的積極性,不僅調整了農業結構,也增加了農民收入。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