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昨天上午,大橋鎮云東村有十多個水產養殖塘正在硬化護坡。“這兩天正在趕進度,5月下旬要開始放甲魚苗了。”從事多年溫室甲魚養殖的蔡奕棟特別高興,因為這不光是簡單地把甲魚養殖從溫室搬到了池塘,對他來說更是養殖風險的降低和經濟效益的提升。
“早就想池塘養鱉了,就是沒地方,現在村里土地流轉帶來了機遇。”蔡奕棟說,盡管溫室甲魚養殖密度高,還可以一年四季養殖,但溫室甲魚也較容易生病,且市場價格不穩定,養殖風險較大。“溫室甲魚現在每公斤的售價在30元左右,還出現過每公斤才18元的情況,當時養殖是虧本的。”蔡奕棟告訴記者,而池塘養殖甲魚不僅養殖周期變得靈活,而且甲魚也更加生態,目前市場售價每公斤達70元左右,中華鱉的售價更是每公斤達160元至200元。“池塘養殖密度基本上是1平方米1只甲魚,與溫室養殖1:20的密度相比,意味著養殖同樣數量的甲魚需要更大面積的養殖塘。”蔡奕棟說,早些年想承包包不到地,今年他承包到了100畝土地,甲魚也可以從室內“爬”到室外了。
不僅是蔡奕棟,近兩年,南湖區的許多養殖戶開始池塘養殖水產。區農經局水產站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作為全區特色農業之一的水產養殖,是農民增收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溫室養殖為主的南湖區水產養殖業,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向池塘等室外養殖發展,但由于土地等空間制約,2000年以后發展速度遲緩,到2008年池塘養殖面積還是保持在5000畝左右。隨著近兩年新市鎮建設、“兩分兩換”的推進,土地流轉為養殖戶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池塘養殖也迎來了新的發展。
余新鎮農莊村的孫水祥承包了500畝土地,池塘養殖龍蝦、甲魚;鳳橋鎮莊史村的張衛祥去年承包了50多畝土地,池塘養殖南美白對蝦、青蝦,當年畝產值就達近萬元,今年他又承包了20多畝擴大池塘養殖面積。據水產站工作人員初步統計,近兩年,南湖區池塘養殖的面積新增了近千畝。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