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今年上半年養殖戶放養蝦苗的排塘率極高,養殖信心遭受了很大的打擊,但也有不少養殖戶養蝦養得很好。通過和他們交流成功養蝦的經驗,特別是養殖前期如何成功保苗至40天的思路,總結了“五步”要點,現就這5點總結,擴展開來與大家分享。
一、保持較高水位,7-10畝池塘的平均水深不低于1.5米,5-7畝池塘不低于1.8米,而3畝以下池塘不低于2米。
注釋:苗期,池塘水體要足夠深,特別是在海風比較大區域,水深水體才穩定,且相對原始生物量就豐富,受外界環境(如:氣候等)的影響就小,如此蝦苗應激就小。就好比人類居住要蓋堅固可靠的房子一樣,可以遮風避雨,受天氣等影響少。
二、慎消毒、不肥水、常解毒。
注釋:進好水之后,一般都要經過消毒等水處理。高位養蝦池本身水源是經過沙濾后再進入池塘里,此時大型藻類及有益浮游動物被濾除,從而使池塘中生物多樣性降低,包括藻類數量大大降低。隨后,養殖戶使用傳統消毒劑消毒,包括:二溴海因、二氧化氯、漂白精、強氯精、高錳酸鉀及甲醛等。孰不知,這些消毒劑的副作用很大,不光殺死細菌殺滅藻類,同時刺激性大,傷蝦(如鰓組織的破壞),造成蝦苗抵抗力下降。所以,高位養蝦池生態系統進一步簡單化,單一化(不穩定),進而出現肥水困難、蝦苗應激大,蝦體苗期畸形多,苗期纖毛蟲感染提前等狀況。
蝦苗發病的兩個先決條件為:蝦苗機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降低和細菌或病毒的侵染力強。 所以,我們建議維持池塘環境的穩定(生物多樣性指數高)和維持蝦苗的穩定,減少應激才是首要要考慮的。
首先,我們堅持進水后“生態消毒”,選用生態消毒劑(對水域生態破壞較小,如:季銨鹽碘等)和生物螲噬弧菌;同時,我們建議前期不要刻意肥水,前面我們知道,高位養蝦池進水后藻類很少,而且藻類單一小型化,又缺少浮游動物,如果大量肥水,容易造成小型藻類大量生長,此時如果放苗其中,則蝦苗應激嚴重,更可怕的會引起抵抗力下降后的氣泡病及細菌感染等。今年苗期發病多數與調水方式有關。越刻意消毒和刻意肥水的養殖戶,其蝦塘就越容易發病或者越早發病。
三、及早開口,加強早期投喂;多培Em復合菌,加快水質凈化。
注釋:生產實踐中,我們提倡加強對苗的“馴化”,也是為了盡快減少蝦苗的應激,使之盡快適應養殖流程,這是非常有意義的。放苗后的第二天就投喂,及時補充營養,保證“轉肝”等功能的完整進化。增強營養供給,保證蝦體活力。如有可能提早進行“四定”原則的馴化。池塘前期藻類等生物種類和數量均較少,所以水質較為不穩定,凈化能力較差,及時向水體中添加Em復合菌(5-7天/次),有助于增加水體生物多樣性和加強水質凈化。
四、提早進行底質改良和處理。
注釋:高位池蝦塘底部鋪沙,故吸附性很差,特別是清塘時高壓水槍沖洗,底部微生物定植的培養基被沖刷的干干凈凈,故其缺少有益微生物。如果放苗后,不及時加強改底,池塘底部就易污染,進而加快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及纖毛蟲的繁殖,所以加強池塘底部根本性改底(分解有機質和提高底部的氧化電位)比較有效。定期改底,防止有害菌、纖毛蟲滋生以及青苔的生長。
五、防應激應該日;、習慣化。
注釋:不管是刮風下雨,還是風和日麗,在對蝦養殖過程中都要注意防應激,防應激的觀念應該常留在心中。做到定期(5-7天/次),日常化,最后習慣化。如此,對蝦養殖才會簡單化、流程化和科學化。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