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83元/斤!這個是泰國筍殼魚的最新塘頭收購價格!”在采訪中,養殖戶馮景強高興地告訴記者。前幾天,他的養殖場起捕了3000多斤泰國筍殼魚,進帳25萬多元。
通過調查,記者了解到,由于最近一段時期筍殼魚價格維持在高位運行,而隨著養殖技術的不斷成熟,養殖一斤筍殼魚的綜合成本大約在25元左右,豐厚的利潤,吸引了部分養殖戶大量購進苗種,加大養殖面積,出現了較為少有的一波養殖小熱潮。
商品魚價高 引發苗種供不應求
7月8日,記者在廣東省鶴山市鶴城鎮見到泰國筍殼魚養殖戶馮景強時,他正冒著烈日巡視池塘,密切關注著塘里魚的生長情況。“現在筍殼魚價格高企,不能掉以輕心,遇上養殖好年景,要有個好收成。塘里的魚養了一年多,經過幾次‘分塘’,個頭大的每尾已經超過一斤了,小的也有七八兩。”馮景強說。三天前,他的養殖場就賣了一噸半魚,每斤價格達到83元,扣除綜合養殖成本每斤25元左右,利潤頗豐。
筍殼魚是廣東地方名,其學名叫“尖塘鱧”或“褐塘鱧”,是亞熱帶名貴的淡水魚品種。筍殼魚的原產地主要有泰國、柬埔寨、澳大利亞和南美等地,因其產地不同,筍殼魚的名稱也不同。廣東現在養殖的筍殼魚主要有三個品種,分別是泰國筍殼魚(學名“云斑尖塘鱧”)、澳洲筍殼魚(學名“線紋尖塘鱧”)和雜交筍殼魚(泰國筍殼魚與澳洲筍殼魚雜交),但近年來,通過比較分析,養殖戶發現各種筍殼魚在養殖效益、市場價格和消費群體等方面具有一定差異。這些筍殼魚品種中,泰國筍殼魚在市場價格、養殖效益及在市場上受歡迎的程度等各方面都具有明顯優勢。因此,當地的筍殼魚養殖戶不斷調整養殖品種,越來越傾向于養殖泰國品種,使其成為養殖主流。以塘頭收購價格為例,最近泰國品種可以賣到83元/斤,澳洲品種次之,售價約為72元/斤,而雜交品種則最低,約為62元/斤。
據有關業內人士介紹,國內引進泰國筍殼魚養殖以后,價格起伏不定,特別是早期養殖戶損失慘重。2008年,市場價格還在80元/斤左右,在養殖戶大賺一把之后,由于受到金融危機等因素的影響,到2009年,價格已經被“攔腰斬”至每斤40元左右。在一番沉寂之后,今年又重上高位,塘頭價格達到83元/斤,市場仍然供不應求。
在商品魚價格重回高價之后,養殖戶的積極性大大提高,養殖面積不斷擴大,以致苗種供應緊張,價格也隨著水漲船高。
佛山三水區的泰國筍殼魚養殖戶馮先生最近為了苗種的事忙得焦頭爛額,看到現在市場價格好,他想擴大養殖面積,池塘都擴建好了,但是在最后時刻卻發現投苗成了問題,皆因各個苗種場供應緊張,只好不斷地給省內苗種場打電話催苗,心里只有急的份。
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筍殼魚苗種繁育及養殖大戶陳先生每年供應給珠三角和周邊地區筍殼魚苗達數千萬尾,他對記者說,今年的苗種比較緊張,價格還會一路走高。每年4月底開始,到8月底都是筍殼魚苗的繁育期,由于供需失衡,“跟我預訂合同的泰國品種苗種的價格是0.6至0.7元/尾,沒有預訂的要0.8元/尾,估計后市會漲到1元/尾。”
多年探索 養殖漸成氣候
提起國內筍殼魚養殖,不得不提到廣東珠海市斗門區。筍殼魚只能在亞熱帶地區生長,而且需要在咸淡水交匯處養殖,斗門黃茅海灣北端的崖門和虎跳門出海口的交匯處就是最為理想的區域,而這里目前有約2000畝的養殖面積,這個規模是國內其它地區都沒有的。
據了解,筍殼魚作為外來魚種,原產自泰國、越南等地。2000年時,斗門水產養殖戶在政府的組織下到東南亞考察南美白對蝦的養殖,無意中發現當地農民有養殖筍殼魚。在當時,筍殼魚都是進口到廣州,再由廣州銷往北方城市,單是在廣州的酒樓里,一斤價格就在180元以上于是,有養殖戶產生了養筍殼魚的念頭,但直到2002年時,筍殼魚才真正落戶斗門。
斗門區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朱建洪說,這些年來,斗門的筍殼魚養殖大戶也常到越南、泰國等國考察,發現那里依然還是像以前一樣小規模養殖,而且技術上也沒有什么進步,不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無法與斗門相匹敵了。
陳先生是斗門最早養殖筍殼魚的人。2002年時,當別人只敢花幾千元購買筍殼魚苗時,他就一下投入了18萬元,以1.5元/尾的價格買了數萬尾魚苗,當時政府每尾魚苗還給予0.5元的補貼。沒想到因為不懂技術等原因,到了收獲時節,陳先生的數萬尾魚只剩了不到2000尾魚,虧得一塌糊涂,但陳先生相信筍殼魚在國內一定有市場,只要掌握好養殖技術,一定可以賺錢。
2004年,陳先生再次大手筆投入,并與珠江水產研究所的專家一起研究筍殼魚的養殖技術,當年就孵化出了300多萬尾魚苗,魚苗根據大小,以0.8元1.5元不等的價格銷售給中山、順德、江門和本地的養殖戶,一些優良的品種則繼續進行養殖。
江門市新會區一位高姓農民2006年開始養殖筍殼魚面積約100畝,養成后,將成魚賣給陳先生的添源果牧有限公司,不到兩年時間就賺了300多萬元,而像他一樣的農民,在斗門的蓮洲和六鄉等地也有好幾個,大家都靠養殖筍殼魚成了百萬富翁。
在廣東,另一個筍殼魚產區中山市的養殖面積也在逐年增加,目前該市已養有接近3000畝筍殼魚。據了解,正式登陸中山7年之久的泰國筍殼魚,目前已成中山淡水養殖的“新貴”。中山市大多數養殖戶是在2003年開始引進養殖筍殼魚的,現在主要集中在橫欄、板芙、阜沙、神灣等鎮區,2006年該品種養殖面積超過700畝,此后每年幾乎都是翻倍增長,并且在淡水養殖中可謂“異軍突起”,已成為廣東最大的養殖基地之一,也造就了不少賺錢大戶。
目前,筍殼魚養殖已經遍布珠三角地區,并且各地不斷在擴張面積,顯示出較強的發展潛力。
技術已成熟 市場前景廣闊
泰國筍殼魚以其個體肥碩、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而大受消費市場歡迎,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東南亞國家享有“國魚”之稱,目前國內市場尚未飽和,國際市場也有廣闊的開拓空間。
廣東目前還處在養殖發展期,養殖面積形成規模的場比較少,主要集中在珠海、中山、順德等地養殖。珠三角地區位于北回歸線以南,經過夏秋太陽的照射,冬天地殼還存留較大的熱容量,搭建簡易的越冬棚就可以將水溫保持在10℃以上,足以維持到來年春暖,這對降低養殖成本、爭奪筍殼魚市場很有利。
“在筍殼魚引進國內人工養殖早期,很多養殖戶由于沒掌握相關要領,大多以虧本告終。隨著這些年來的摸索,相關專家和養殖戶已經掌握了不少技術要領,養殖成功率大為提升。”一位經驗豐富的養殖戶向記者坦言,養殖筍殼魚,首先要掌握這種魚的殘食習性,要盡量做到讓同一塘苗種規格整齊,避免殘食。因為小魚密度大,長得不均勻,大吃小現象會比較嚴重,特別是從3公分魚苗到半斤/尾規格這段時間最危險,因此要勤分塘。“如果養殖戶堅持這樣做的話,成活率應該能保證90%左右。”其次,選擇活魚餌料比冰鮮餌料要好,冰鮮餌料雖然成本較低,但是容易污染池塘水體,引發病害,而活魚餌料雖然相對成本高一些,但是不會對水體造成污染,更加利于魚生長。
衡量一個養殖品種有沒有市場前景,關鍵技術解決了,再就是看市場了。“根據市場反饋回來的信息顯示,筍殼魚目前在國內仍然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廣東每天北運筍殼魚起碼要兩三萬斤,才能滿足市場需求,但是目前供應不足,通常只有幾千斤魚供應。此外,國外市場也很大,但是還沒有開發,因此,預計筍殼魚在三至五年內市場依然看好。”有關業內人士表示。
筍殼魚近期仍會供不應求,市場前景應該會穩定向好,價格仍會居高不下。然而,該人士同時提醒,雖然今年筍殼魚價格高企,利潤較為豐厚,但是這種高利潤很大因素起源于市場供求失衡,一旦供求平衡之后價格將會理性回落,而且筍殼魚養殖周期長、投入大,因此,養殖風險也較大,要進行養殖,必須要有充分的謀劃。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